3月20日至21日,由嘉兴大学G60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标准化协会支持,高锂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锂离子蓄电池数字化检测团体标准》第一次起草工作会议在嘉兴大学G60研究院召开。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新能源企业等领域的20余位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标准框架、检测指标及算法模型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锂电行业数字化检测的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会议首日,嘉兴大学G60研究院院长李成在致辞中指出,锂离子蓄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组件,其检测标准的数字化升级对行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办公室主任唐薇强调,团体标准的制定需兼顾技术前沿性与市场适用性,为产业链协同提供科学依据。
在标准框架汇报环节,起草组详细解读了以“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为核心的三维评价体系,并重点介绍了电池健康状态(SOH)、剩余容量(SOC)、热失控预警等关键检测算法模型。通过实测数据与案例演示,与会专家对数据采集频率、预处理流程及检测结果评定标准达成初步共识。
为深化技术细节,会议设置三轮分组讨论。首轮研讨中,技术研发组聚焦SOH算法优化与大模型架构设计,提出融合多源数据提升检测精度的方案;安全指标组针对热失控极端工况标准展开辩论,明确需补充动态压力测试场景;经济性组则围绕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探讨残值评估与市场应用的衔接路径。
会议次日,讨论进一步聚焦标准化落地。数据流程组细化采集存储规范,建议增设边缘计算节点以降低传输负载;术语定义组梳理了多项专业词汇的边界;报告生成组则推动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呈现模板设计。各组组长汇总意见后,起草组现场确认了算法模型修订、术语规范及案例补充的分工计划,并拟定4月底前完成初稿修订。
会议期间,组委会特别安排参会代表参观嘉兴大学G60研究院的电池检测实验室及南湖红船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自动化检测平台与数字化管理系统,企业代表与院校团队就产学研合作达成多项意向。一位参编单位负责人表示:“标准制定不仅需要理论支撑,更离不开真实场景验证,这种开放式协作模式将加速技术落地。”
据悉,该标准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发布,届时将为锂电池安全运行、数字化检测等领域提供统一检测标准。此举将借助数字化之力,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锂离子蓄电池检测标准化迈出关键一步。下一步,起草组将持续吸纳行业反馈,推动标准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