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名称】
短波通信创新中心
【中心简介】
短波通信创新中心是将打造一个短波通信服务网的系统与技术验证的平台,是将于院士短波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该平台上,对行业用户提供高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服务、以及对行业应用需求提供定制化软硬件解决方案,推动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代表性照片】
【主要研究方向或主要服务内容】
短波科研团队近年来突破了短波全频段并行接收、分布式处理、信号分集合并、资源调度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制了短波全频段接收设备、短波信号处理设备、短波通信终端等多种原理样机,开展了网络架构和协议设计、关键技术验证和试验系统搭建等工作,验证了短波网络化通信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团队负责人及核心成员简介】
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短波创新中心学术顾问
男,汉族,中共党员,56岁,我国战术通信领域学科带头人。现任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信息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名誉院长等。
王东,任短波创新中心执行负责人
男,汉族,40岁,本科学历。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6年IT从业经验,先后从事产品开发、运营、无线通信芯片和设备制造行业。历任华为通信工程师、联想产品经理、上海兆芯市场总监。长期从事芯片产品与市场工作,带领团队服务众多军工研究所,包括应急管理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兵器集团、船舶集团等,参与了多个核心通信网建设以及其运营服务。
【关键技术】
a)点对多点传输信道建模技术。由于时延差和干扰的存在,系统的性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边缘用户,其通信质量较差。多点协作联合处理方法可以减少时延差和干扰,将对比本地预编码方案(SFN),循环时延分集的频域实现方案(PSD),空频分组预编码方案(SFBC),全局预编码以及相位校正预编码这五种传输方案的优劣性进行分析对比,提供了一种两阶段相位校正预编码方案,基本上消除时延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使误块率性能提升了约2dB;
b)频率/空间分集系统传输技术。根据多个新的信道(频率、时间或空间)接受到承载相同信息的多个副本,因信道的传输特性不同而其衰弱信号的不同,接收机使用包含多个副本的信息恢复来处理传输信号。对于频率空间分集传输的深入研究,使得信号噪声比大幅度的变化,增强通信质量,克服信号的快速衰落。
c)突发传输跳频抗干扰技术。短波通信具有的技术特性、平台特性,随时遇到电磁威胁。技术团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与抗干扰的优化设计,提高抗干扰条件下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实现跳频,提高抗跟踪干扰和多径干扰能力(至少应具备安全跳速);实现宽带跳频,提高抗阻塞干扰能力(主要是提高抗阻塞干扰的绝对门限);实现干扰感知与跳频相结合,提高抗干扰的针对性和实时性,至少能容忍频率表的三分之一以上频点受干扰(主要是提高抗阻塞干扰的相对门限);实现跳频同步与跳频通信一体化设计、实时变参数跳频和更短间隔的猝发通信,提高抗干扰能力;实现抗干扰体制与发射功率的合理匹配;实现多种形式的组网,提高网系运用和抗毁能力;抗干扰技术对于中、大功率短波电台更为重要。
短波科研团队在短波技术创新使得比传统短波网络性能大幅提升,业务成功率达99%以上,最远通信距离达8000公里以上。
【研究成果】
目前项目团队已经为军事应急通信网络(涉密)建设了小规模短波通信网络,通过广域协作分集等核心关键技术,改善了传统应急通信网络选频困难、可通率低、时效性差的问题,提升了整体性能,使得业务成功率达到99.8%,目前在推进短波广域组网规划与优化技术,短波广域分布式网络通信性能预测、覆盖预测、用户容量预测算法,为短波通信网络建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服务面向】
项目通过建设全球领先的短波通信网,对行业用户提供高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服务、以及针行业应用需求提供定制化软硬件解决方案。
1.为各战区、边防武警、海警等力量提供抗扰抗毁、稳定可靠的短波远程接入通信服务;
2.为驻外使馆、外交总台提供专网服务;
3.为国家应急管理部,提供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提供通信保障;